“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是对横店集团创始人、华夏商邦俱乐部主席徐文荣先生的最好写照。他40多岁创业,创办横店集团并将其发展成为中国企业品牌500强;60岁大器晚成,将荒山秃岭的横店小镇打造了“中国好莱坞”;78岁再出发,斥300亿元巨资在横店复建圆明园。如今已经是87岁高龄的徐老,依然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为了他的“文博产业梦想”而奋斗在第一线。
2021年5月9日,因今年6月底在横店举行“2021中国品牌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品牌人物峰会”需要就筹备工作的有关事宜与徐老商量,我专程从北京来到横店拜见徐老。虽然他已经是87岁高龄的老人,但依然精神抖擞、思路敏捷。在我与他切情入理的交谈中,徐老的又一个新梦想被勾勒了出来:他去年打造了横店文物艺术品大市场,致力于文物收藏与展览,今年又将重点打造禹山文化品牌,推动横店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徐老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是他毕生的一大心愿。”
徐老的心愿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并创新发展“全域旅游 全民旅游”,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文博文化产业,构建小城镇大都市,以实现“世界最美乡村在中国,中国最美乡村在横店”的愿景。
在徐老的人生奋斗历程中,是被一个个梦连接起来的,一个梦想实现了,又会有一个新的梦想,新梦想总是在前面引领着他。1976年,他为解决横店百姓的温饱问题,创办了横店缫丝厂;1980年,他为响应改革开放的建设热潮,将产业从轻纺转向磁性材料;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他带领横店人开建《鸦片战争》电影外景基地,为后来横店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埋下伏笔;2017年,饱受非议后,他为展现民族富强的初衷而发起建设的横店圆明新园落成;如今,为了让中国民间收藏文物“活”起来、文博产业“强”起来,徐老再次走向前台,发展横店文博艺术品市场,为横店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造魂。从大力发展农业,到办厂发展工业,再到建起横店影视城发展文化产业,他一个梦接一个梦的实现,且一个梦又一个梦的与横店百姓的幸福生活紧密相连。今天的横店,在徐老的领导和发展下,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从1975年的75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7万多元,横店也由以前不起眼的贫瘠小镇,发展成了 “工业强盛、文化领先、城市优美、百姓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小镇。横店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6家上市公司、200多家生产和服务型企业,5万多名员工,年营收800多亿元的中国特大型民营企业。在徐老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格外醒目的书法作品:“中国梦”和“中国横店梦”,这是他与客人合影留念时常用的固定背景板,也是他一生实干,造福乡里,不忘国家的写照。
在中国历史中,中国人最深的感情,就是对这块土地的感情。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曾几何时,每当中国人远离自己的故土,总喜欢带上家乡的一抹黄土,每当看到它,就会梦回秦关,想起自己的故乡。中国人的这种感情是具体且有历史传统的。浙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受吕祖谦、叶适等浙东学派思想家影响,东阳文化崇尚“实学”,而浙东学派主张的“义利并立”、农工商并重思想也深深烙印在浙江人的“文化基因”中。对土地的感情,对乡亲的感情,是徐老内心最深挚的感情,他创立横店集团,以企业办社会,多赚钱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办好事,这不仅是继承了浙东学派“义利统一”的文化传统,更是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徐老出生于战争年代,从小经历战火的摧残,对动乱和贫穷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也造就了他胸怀父老乡亲的情怀。为了让村里的乡亲填饱肚子开始开办缫丝厂。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让百姓过上好生活,发展高端工业,为了保证镇里文化水平较低的乡亲实现充分就业,他大搞影视文化产业,同时以企业的力量承担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从80年代中期开始,横店集团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资金来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桥梁、医院、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影视职业学院等,累计投资达到100多亿元,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天下人、聚天下资、谋天下利”,是徐老几次创业的宗旨。他的口头禅是:“我是农民的代言人”。徐老的梦想从来都不是他个人的梦想,他的梦想总是代表着农民这个中国最广泛的群体。现在他又为了让横店202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而继续努力创业,探索如何进入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道路,逐步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
这让我想起中国社会的一项重要传统:高度的乡村自治和乡村内部以自律为核心的秩序体系。在这个秩序体系中,存在着一个被称为“父老”的主导层,他们肩负着指导和协调宗族和乡里共同生活秩序的责任。与“父老”对应的是作为“子弟”而存在的一般成员,父老与子弟的关系,类似于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或宗族内的长辈与晚辈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自律性道德体验基础上,这种以自律关系为基础、以父老自治为特征的乡里社会,是一个自治形态的百姓生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乡贤文化传统。父老阶层就是这个共同体社会的乡贤,鉴于亲情与乡情,他们承担诸如修建桥梁、津渡、寺庙、学校或书院,以及筹措用于公共事务及赈灾济困的费用,致力于一方发展,确保一方太平。
乡贤,是德行闻于桑梓之人,是对家乡有贡献之人。他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教化乡民,抑恶扬善,带领人民共同富裕,树立良好的乡风民俗。千百年来,乡贤文化一直是连接乡情乡土的精神纽带,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方式。一个地方的民风是否淳朴、乡风是否文明,与一个地方的乡贤文化是否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乡贤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风格等,都是当地老百姓学习的示范与标杆,也引领着乡村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乡村的兴衰与命运。
这一文化传统在今天的江浙大地依然延续着他的遗风。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的观念,徐老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这种传统观念在他身上自发的传承了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社团经济”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济组织形态。徐老曾说,横店集团创造的财富不是他个人的,更不是徐氏家族的,他是横店全体员工的。他在“社团经济”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思想,还成立了“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会主席,联合横店社会力量,通过“四共”模式为老百姓共同富裕做贡献,为农村发展做贡献,协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
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正在大力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原本的乡村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将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组织和社群的关怀,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永远记得住乡愁,乡贤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的新型灵魂人物,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
站在今天的时代来看,传统乡贤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把精英文化的价值体系有效地嵌入了民间社会。在文化身份上,乡贤是上层观念向下层渗透的转化器,也是上层与下层、宏观与微观的对接,并逐渐建基于日常生活运作的文化枢纽。从传统基层社会“以礼化俗”,形成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民众生活模式的角度来看,乡贤文化对于乡村社会的治理具有重要价值。从经济模式上来说,乡贤文化可以纠正西方的金钱至上的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组织模式,创造出中国人的“义利合一”的共生式和谐发展的经济观念和新经济组织模式。
1998年,长期关注我国农村发展的费孝通在横店考察时说:“我看到了今天的横店,又从今天的横店看到了今天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我真的很高兴。”临走时,他欣然挥笔题词——横店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路人。20多年过去了,横店集团的发展证实了费老的心愿。应该说,徐老的成功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成功,更为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做出了开创性探索。他通过模式创新,让横店人实现了“农民—工人—市民”的转变,幸福指数甚至已经超过北上广深的城市市民。他开拓了制度创新,“社团所有制”模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制度变革的活力。他提出的“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四共”价值观不仅是思想上的飞跃,更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商业文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故乡,无论走到哪里,萦绕在心头的始终是浓浓的乡情。在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一大批像徐老这样的人,来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领全民共同富裕。在与徐老的交谈中,当我问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您是一个拥有60多年党龄的老前辈,您认为您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吗?”徐老说:“我不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至少目前还不是,我认为优秀的共产党员,是随时可以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一切的,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我充其量算得上是先进的共产党员!”说完徐老嘴角露出自信和顽童式的微笑……